林徽因与徐志摩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一首《再别康桥》,充满诗意,充满感伤,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均在其中,一起来看看徐志摩写这首诗时的背景。
1920年秋季,23岁的徐志摩怀着拜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罗素为师的梦想到了英国。谁知道,此时这位英国哲学家却因为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剑桥大学除名,反道而驰到中国讲学去了。在林微因父亲林长民的介绍下,徐志摩认识了英国作家狄更生,经其推荐,这才进入剑桥大学读书。
这期间,徐志摩对才女林微因倾慕不已,开始苦苦追求,并因此与前妻张幼仪分道扬镳。但后来,林徽因还是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这位当初带她一起漂洋过海同窗共读的人走到了一起。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0年10月—1922年8月游学于此,他和林微因也就是在康河相识相恋的。而这首诗是徐志摩1928年故地重游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吟成的传世之作。
可以很肯定地说,这首诗就是写给林徽因的,写过昨日时光的,写给那段没有结局的伤痛爱情的。徐志摩借用康桥的景物,来回忆河畔的恋情,晾晒那颗潮湿的心。这首诗影响了后面的很多诗人,尤其是北岛和顾城等一批现代诗人,让徐志摩成为蒙胧派诗歌的鼻祖。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徐志摩《你去》
徐志摩34岁就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去参加林微因的演讲会的途中,飞机故障失事),他肯定没有想到这是他的绝笔之作,可冥冥之中,他还是把生命中最后一首诗篇留给了心爱之人,这首很痛很痛的《你去》。
而徐志摩的离去,也令林微因十分悲痛,不久一首同样伤感而包含情意的诗、也是她的佳作之一的《别丢掉》横空而出,献给了她已经丢掉的蓝颜知已。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1955年,林徽因因病去世,一个男人哭得像个孩子一样,他不是梁思成,而是金岳霖。金岳霖从不越雷池半步、默默地爱了林微因一生,为了这心中的挚爱,他终生未娶,在金岳霖临终前,他终于说出对林徽因的心里话:
“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如同她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说,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就是这样一个让很多人心动不已的女人,一个柔情似水的女人,一个生活中充满诗的女人,她还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设计师,当之无愧的“民国女神”“女中先生”。
女神陨落,先生已去,但她留下的佳作依然在继续着那一路芬芳的生命旅程,让我们一起透过她的诗歌、散文、小说去感受她那美丽的人生,去领略一代才女的风采。
林徽因的第一次是谁拿的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是民国时代最杰出的才女之一,但同时又留下了无数的争议,在看完《林徽因传》之后,我是这样感觉的,林徽因不愧为女神之名,有思想,有学识,有担当,并且她也是很幸运的一个女人。但是我一直觉得人的幸运程度其实跟在一些重大事件上的选择是分不开的,在林徽因的生命中几次重要的选择都决定了林徽因这辈子的幸运。
第一次是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间的选择,我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女人是绝不会选择能为一个女人而抛弃原配的男人,他能为了你抛弃以前的女人,他就能为了下一个女人抛弃你,这样的男人是靠不住的,这样理性的选择,成就了林徽因有一个爱她一生的丈夫。另外其实我觉得林徽因是不爱徐志摩的,更多的应该是欣赏或者说是仰慕者徐志摩的才华和徐志摩的人格魅力,并不是爱着徐志摩,这一点只是个人看法。
另外一点难能可贵的是林徽因没有被琐碎的生活而绊住了脚步,而是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学术,支持着丈夫的研究,无疑是女同志们的楷模。有时候我们评论一个古人,总是喜欢站在上帝的视角上,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她们,或者以看圣人的眼光审视她们,总认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在各个方面都能成为表率,但殊不知,人无完人,她们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人,也有生老病死,也有七情六欲。
无疑,林徽因最为后人所诟病的就是她的感情生活,她和徐志摩的不清不楚,甚至她说自己爱上了金岳霖,这些都被后人抓住,不停地抨击,但是我们设身处地到故事的主人公的视角上去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同时有两个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青年俊才对你表露爱意,你会不会犹豫?会不会踟蹰?会不会难以决定?正常人应该都会,林徽因也是一个正常得少女,当然也会,但是她又是一代女神,在短暂的犹豫之后,理性的林徽因选择梁思成,而时间也证实了,林徽因这一次的选择是很正确的,至于金岳霖,可能真的是爱,但是爱这种东西最是捉摸不定,它只是一种感觉,抓不到,摸不着,而且很多时候夫妻间的感情从最初的爱会演变成一种亲情,并不是一时的冲动,或者欲望的支配,无疑,这一次,林徽因又战胜了自己。
林徽因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到遭受家庭的变故,到遭受战火的洗礼,逐渐坚强,逐渐蜕变,支撑起家庭的重担,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即使是这样,也没能阻挡她对建筑学和文学的热情,也没能放下自己钟爱的事业,这对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实在是过于残酷了。但是她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知道为什么,在读林徽因的时候我的头脑中突然映出了李清照的样子,同样是才学出众的大小姐,同样是美满的爱情,同样是夫妻二人醉心于学术研究,同样是家庭的突变,同样是战火的洗礼,不同的是李清照晚年是凄凉而孤寂的,林徽因却有爱她一生的老公相陪伴。
毫无疑问,林徽因的一生是精彩绝伦而又颠沛流离的,但这些都不能打倒一代女神林徽因,在命运的最后阶段,拖着残躯病体,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合力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为自己生命里又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面对林徽因,我只是觉得我们应该看到她对于中国建筑界、文学界和教育界所做的贡献,而不应该抓住她的感情问题而猛烈抨击,就如同现在很多人一听说哪个明星出轨了就异常关注,这与她所做贡献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更遑论我觉得林徽因在面对感情上的处理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文/小旭的马先生
参考资料《林徽因传》,文中图片源自网络。